为什么spaceX试射失败率这么高,中国航天的成功率却很高?
- 278 个点赞 👍被审核的答案
SpaceX连续成功发射了254次,是全世界公认的连续成功发射记录之王,就这还是本月中旬的数据,到了下个月,这个记录会被再次刷新,这就是你所谓的失败率很高?而东方古国前几年连续两次把印尼的卫星栽进大海,这就是你所谓的成功率高?
当然试射阶段SpaceX的确是经常炸,但这基本上就是进行实验和测试而已,不带载荷不载人,不损失任何第三方的利益,在自家基地搞技术测验,炸了又怎么样?你家做个实验还要求百分之百的成功吗?那还是实验吗?
SpaceX这种试射,第一不损失别人的卫星和人员,第二不花别人的钱,作为非上市企业的SpaceX,基本上就是靠着马斯克刷钱刷火箭,人家乐意就这么玩,你管不着。
而东方这边是保守为上,成功率跟帽子和座位挂钩,谁也不敢冒险轻易上马新技术,一直都是在沿用成熟技术,再加上刷固态小载荷火箭冲量,所以乍一看成功率很高,但这短时间不要紧,时间长了和别人一对比,这可就太显而易见了不是?而且SpaceX是全球直播,大家想看就看,想了解就了解,而东方这边是捂盖子,出了事不是掐信号就是断网,根本不让你知道,这还怎么打?
发布于 2023-11-28 13:23・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>>
Viva Villva - 124 个点赞 👍被审核的答案
SpaceX的猎鹰九一共发射了273次,失败了两次,是早期的1.0和1.1版本。
重型猎鹰,6次发射全部成功,这东西能往火星送去近17吨载荷,或者冥王星3.5吨。
这成功率爆杀中国所有火箭,而且水平不在一个级别。马斯克如果愿意,躺地上混吃等死中国十年内拍马赶不上。
但是马斯克要的不是躺着挣钱,他需要搞一个前无古人的星舰,所以他肯定会经历失败。
发布于 2023-11-19 17:27・IP 属地加拿大查看全文>>
希鲁杜雷 - 46 个点赞 👍被审核的答案
查看全文>>
食葉蟲 - 30 个点赞 👍被审核的答案
查看全文>>
霂旸 - 5 个点赞 👍
没人说到点上,我来说两句。
做工程通常是两种思路,一种叫船到桥头自然直,另一种叫稳扎稳打。
一、船到桥头自然直
想到哪就做到哪,绝不瞻前顾后,通过快速试错,发现问题解决问题,典型的互联网思维。其优点在于发展速度快,见效快,猎鹰的前期不断失败是因为其处于试错中,后期发挥稳定是因为试错结束了,走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(假如没有隐瞒失败的话)
但是,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,面对非常复杂,需要长时间研究和投入的项目,往往会一败涂地,其主要应用场景是基于已有技术,做一定程度的小创新。猎鹰的成功是基于当前火箭技术在低轨道上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,回收飞行器早就不什么新鲜事,比如航天飞机。猎鹰看起来很新,实际上是美国火箭技术老调重弹。
二、稳扎稳打
各个模块必须经过检测,一但发现错误就必须排错,绝不允许带有错误的工程上线。这种做法看起来就像老电工,慢悠悠,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可靠性高,值得信赖,是做大工程的首选。中国航天就是这种办法,出了问题就归零,做的时候很头疼,但也比较有保障。由于各个模块在组装之前就经过了完整的测
查看全文>>
纯洁的小白兔 - 0 个点赞 👍
边际效应。
你画一个圈,不让我看到。我需要画一个圈把你的圈包裹起来。
假如只给我一次机会,那我必然是画一个超级大的圈。这就是浪费资源!
但是你给我多次机会的话,我必然可以找到更小的图案包裹住你的图案
查看全文>>
nueert - 0 个点赞 👍
您是指新航天器试飞吧
SpaceX试射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多种,包括但不限以下几点:
1. **技术挑战**:SpaceX的火箭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可能存在技术挑战,这可能导致在试射时出现问题。例如,在SpaceX的"星舰"(Starship)首次发射时,由于在发射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,导致发射失败 。
2. **质量控制**:火箭作为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质量稳定和加工精度的控制非常重要。如果在制造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,如螺钉孔加工不当,可能导致火箭发射失败 。
3. **环境因素**:火箭在发射过程中,可能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,如风力、温度等,这些因素可能会对火箭的性能产生影响,导致发射失败。
中国航天成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:
1.**严格的质量控制**:中国航天在火箭制造和测试过程中,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标准,对产品的容差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,以保证制造出的航天器质量稳定 。
2.**技术积累**:中国航天经过多年的发展,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,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,提高了航天
查看全文>>
报宝 - 892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Yevg - 892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未命名 - 773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前尘往事 - 497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知乎用户 - 464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NASA - 349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刀客老马 - 342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Equfed - 298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两年半的暴龙战士 - 281 个点赞 👍
中国五年测试,能造零件的工厂屈指可数,零件是挑出来的,燃料是雕出来的。一朝飞天。
空叉恨不得俩月出个样品飞一次失败一次,调一次数据,两年搞定。马斯克直接把航天工业当软件开发,包括特斯拉也是,只要成本够低就可以反复测试,失败率证明人家成本低。星舰第二次测试刚炸,已经排了8个星舰在后面等着。中国你试试?成功率毫无意义。
编辑于 2023-11-19 17:23・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>>
salasin - 248 个点赞 👍
假如一块地,下面有一条金矿的矿脉。
这块地分给人家,结果人家开始勘探。勘探最开始失败了几次,但是最后终于成功了。现在每年人家金矿产出的金子越来越多,赚得盆满钵满。但是人家还是不满足,又用更有风险的方式,更先进的技术探测更大的矿脉。
同样一块地分给你,你学村口老王,在上面种了一茬苞米,每年靠着zf的农业caizheng补贴,收成很稳定。
然后你就嘲笑人家,哈哈探测又失败了。
发布于 2023-11-20 14:57・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>>
没谱的鸟 - 189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星队长 - 175 个点赞 👍
工业化初期的英国,在许多领域仍然被手工业巅峰的清朝吊打。这不妨碍短短几年十几年,辫子人的狗头被坚船利炮打爆。
下一步就该喝刀枪不入符了吧?老祖宗的宝贝。
编辑于 2023-11-21 11:27・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>>
马克沁 - 158 个点赞 👍
犹记得2000年前宣称我国火箭发射卫星是100%成功率,觉得每次发射工作人员压力得多大啊,后来宣称一次发射失败了,我都为工作人员松了一口气!!
发布于 2023-11-27 13:28・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>>
kaiser liu - 147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Eason - 114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知乎用户SnzcjV - 78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nebula - 48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Cheng Huang - 45 个点赞 👍
看到这个问题我颇感慨。我是搞研发的,我过去的一个东家,科研管理的制度是这样的:研发项目不准失败。失败的话严重影响你的KPI。
于是乎,大家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:
策略一,研发选题避开不确定性高的、难度高的、挑战大的。我确保能够完成研发目标才会申请项目。后果可想而知,真正那些有突破的、能产生巨大效益的课题,都是有很高门槛的,否则的话怎么可能等到你去搞?于是乎,大家就在低水平上面拼命卷啊卷。一眼看去,每个人都成功完成过十几个项目,手里攥着好几个研发成果。可实际上,能够市场化,形成主打技术的,一个也没有。偶然有几个,都是在拼命压缩成本,让工艺简陋再简陋,然后赚一点点钱。最终,就让自己一步步滑入小作坊的深渊。最后这种文化竟然牢不可破,以至于当你真的propose一个有意义有难度的课题时,无数人反对。反对的理由就是:你这个课题不确定性太高,万一失败了怎么办?
策略二,寅吃卯粮。也就是说,我用现在的研发经费,做我将来想做的课题。等到我感到有谱了,我再提出项目申请。然后申请到的经费,不做这个项目,而是去做后面想做的课题。可是这种模式一方面让项目管理乱成一锅粥,没有人严格遵守预算;另一方面,寅吃卯粮的模式仍然解决不了研发成功率的问题。你没有正规的经费支持,前期的探索和研究最后只能搞成小打小闹。
搞技术研发的,失败是常态,成功才是偶然。意识不到这种基本规律的,只能抄作业,然后想方设法把人家的作业写上自己的名字。因为你是抄的,所以你其实并不能真的搞懂它,所以就在市场上让人家吊打。
发布于 2024-03-26 13:02・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,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,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!查看全文>>
贾明子 - 43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Mugen - 35 个点赞 👍
新出厂的猎鹰火箭已经没人要了。
现在商业客户要发射卫星,已经不找马斯克买最新的刚出厂火箭了,而是买“经过飞行验证”的火箭,也就是N手火箭,价格便宜量又足,谁不喜欢。
没奈何,老马现在只有把新火箭用来打自家星链卫星,用旧了再拿出去卖。
发布于 2023-11-30 07:34・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>>
张张 - 32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背锅侠 - 31 个点赞 👍
查看全文>>
周工解梦 - 15 个点赞 👍
研发路线不一样。
SpaceX走的是快速迭代路线,所以需要大量的试射来排查项目的问题。
中国航天走的是并行研发+抓总的研发路线,是大量子项目并行研发,最后项目归总试射、首飞、量产的路径。
直观来说,SpaceX就是要靠试射失败来暴露整体问题——大不了我再试射一次,反正不差钱。
而中国航天这边,则是把各种子项目放在地面进行分别测试,确定各子系统的问题并进行排除,最后再各子系统都通过测试后才组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测试。
这也是中国航天那么重视归零的原因。
因为按照中国的研发路径,各子系统在汇总前,应该都是“研发成功”和“没有问题”的状态。所以如果出了问题,就必然是那一个环节,或者说哪一个项目组的研发没有达标——但问题在于这些子系统都完成了研发。
那么,如果你不归零找到这个问题,那这个问题仍旧是下一次的风险。
说白了。
SpaceX是通过试射失败来找问题,所以发射失败属于正常情况——我本来就不确定哪个子系统有问题,所以我炸一次就知道哪个系统有问题了。
中国航天的试射则是子系统研发成功后的系统集成测试,所以发射失败属于意外——我每一个子系统明明都研发成功了,怎么还还会炸了呢?
以上就是你看到SpaceX失败率那么高,而中国航天成功率那么高的原因。
至于哪一种研发路线更好,其实取决于甲方的需求,实际上是各有优劣的。
一个速度快,一个更稳重。
发布于 2024-11-02 03:27・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>>
子木年华